2022
十一月

15

1239

【家庭课堂IV】|第二十四讲 协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界限(一)

1231231

第二十四讲 协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界限(一)

一、“界律1”  让孩子清楚自己选择的后果

1许多研究表明:帮助孩子们为错误的选择付出代价,他们才能从中学习教训,行为才会有真正的改变。

很多时候,孩子不是不能承担行为的后果,而是不敢面对关系断裂的后果,比起承担自己错误行为的后果,孩子们更怕父母的吼叫、生气和人身攻击。如果父母不当孩子行为的受害人,也不会被影响情绪而喋喋不休,“界线”就出来了,孩子也能自己掌控生活负起责任,自己体验因果得失。

2父母要让孩子经验“因果律”(或种与收的法则),孩子种了“不负责任”的因,就收相应的果,失去某些他看重的事,这不也是真实世界的运转法则吗?顺应这个法则不正是长大成人后他需要的吗?

正面的“因果律”使孩子有适度的能力感和对生活的掌控力,努力、勤奋、负责任必有好的结果;负面“因果律”让孩子对坏事有健康的惧怕感,会健康的重视后果,脚踏实地往好的方向前进。

二、“界律2”  让孩子“拉自己的车”

1. 孩子需要分辨责任,知道什么是自己的问题,不是别人的。他们的生活就是自己的红色小推车,而工作就是自己拉这部小推车,不指望别人。

小瑞和小班兄弟俩经常吵架,而他们的父母(约翰和芭比)常常需要做仲裁人,主持公道。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约翰和芭比花费在处理纠纷的时间越来越多。他们想出一个办法,告诉两个儿子:“从现在起,你们需要自行花时间解决两个人之间的问题,实在解决不了再来找我们。但是,如果找我们解决问题的话,做错事的人就要受罚了!”过了一段时间,这种“断案”的机会就越来越少。身为父亲,约翰还得处理自己的“不再被依赖感”,有一次看到两个儿子在争吵,父亲过去想帮一把,结果小班却不耐烦的说:“爸!我们正在解决问题!”

这个过程可能会有失落感,但帮助孩子“为自己负责”,而不是总像个“受害者”,不正是父母希望看到的吗?

2. 孩子需要负起的责任就像“宝贝”,是极具价值的东西,这些“宝贝”包括:情绪、态度、行为。

孩子可以生气,但他要认清生气的缘由,解决导致生气的问题,而不是“染上生气的习惯”,让情绪带他到失控的境地,这样他就收获“情绪”的宝贝。“态度”和“情绪”不同,是指一个人对人对事所持的立场和意见。如果孩子对家人的态度是“我是在一个团体里面,其中每个人的需要都和我的需要一样重要”,而不是“所有人的存在都是为了满足我的需要”,他就收获了“态度”这个宝贝。

3. 孩子天生就是“冲动失调者”,他们的感觉和行为之间只有一条直线,他们需要通过被爱、教导、榜样和经验来知道“如何行事是自己的责任。”一个有界线的孩子会这样做:原因:我很生气你不让我多看电视思想:我可以发脾气,但可能会丧失比看电视更多的东西,所以,最好听话。结果:我现在就去做功课。这样孩子就收获了“行为”的宝贝。

三、“界律3”  孩子必须清楚自己“能做什么,不能做什么”

1. 当婴儿呱呱坠地时,他几乎没有任何能力来控制自己,为了生存,他会尽全力用哭声来控制他的父母。但长大一些,他就会发展出对别人足够的信任,并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足够的信心,然而,孩子们仍然有一种想法,认为可以控制别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。孩子需要爱和鼓励来负起责任,在自以为的无所不能里受到限制,而做父母的工作就是逐渐增加孩子控制自己的能力,减少他想要控制别人的能力。

2. 随着成长,孩子需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有能力和没有能力去做的是什么,所能控制的事情,能力范围到什么程度,如何适应那些无法控制的事。在这个过程中,有两个挑战。

第一个挑战:孩子9岁以后,随着荷尔蒙的不断分泌,逐渐迈入青春期,此时他企图获得更多的能力,来驾驭不属于他的东西。如果父母干预了“因果律”,使得孩子从未在能力上屈服过,他就会成为控制型的人,以后在事业和婚姻里都会如此。

第二个挑战:如果孩子专注在控制自己“无法控制”的事情时,就会削弱他的能力,以致于无法操练自己拥有的能力。他也会容易受环境影响和别人的干扰,去做其他人希望他做的事情,而不明白他真正想做的对的事情是什么。

所以,父母的工作就是随着孩子的成长,整理出他可以做主和不可以做主的是什么,以及他能运用的能力范围到哪里。

孩子有时会很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,觉得自己可以驾驭一切,认为自己在世界上生活不需要关系,他拒绝依赖,凡事要按自己的意思,往往在父母还不知道怎么回事,就已陷入严重的麻烦里。这时候,父母要耐心观察和等候已经走入绝境的孩子来求援,虽然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,任何有爱心的父母都会因此心碎,但这是唯一让孩子知道他需要支援和关爱的方法,他无法不建立关系、只靠自己而活。

3. 一个自主自足的孩子,往往会陷入迷途。父母需要从小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,也需要帮助孩子拥有自理能力。在孩子的生命中,父母有权利培育孩子长大,不是永远依赖着父母。我们要让孩子走出安全地带,但又不超过他的成熟度;让他伸展,但不要折断他。所以,不要做全能的父母。

评论

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。